FreeBSD

多重 dhcp interface

[華語, cmn-Hant-TW] 因為需要另一個子網域,就多加一張網卡加上簡單的 pf 設定,然後 rc.conf 開 gateway_enable=”yes” 讓兩邊可以互通也可以上網。 用了一陣子沒遇到啥問題,不過現在要讓新的子網域也有 dhcp,就要研究一下怎麼設定了。試了一下發現還蠻簡單的,把兩個 interfaces 通通加到 dhcpd_ifaces,然後再分別把兩個子網域要分配的 IP 區段設定好即可,interface 跟 subnet 會自動對應,不需要多做設定。 /etc/rc.conf.local dhcpd_enable="YES" dhcpd_ifaces="intra0 intra1"dhcpd_enable="YES" dhcpd_ifaces="intra0 intra1" /usr/local/etc/dhcpd.conf subnet 10.1.1.0 netmask 255.255.255.0 { range 10.1.1.150 10.1.1.189; option routers 10.9.1.254; }   subnet…

BitTorrent Sync

[華語, cmn-Hant-TW] 之前有蠻長一段時間用 Unison 同步各台電腦的資料夾,不過設定起來有點煩,而且某些時候會噴同步錯誤,重灌之後就懶得設了,反正之前同步主要目的是備份,幾台主力工作機各自都有備份機制,沒同步也沒差。 後來看到 SparkleShare 這個同步工具,試用了一下覺得還不錯,不過並不完全符合我的需求。首先 SparkleShare 用 git 當後端,用 git 的好處是每次同步的版本都可以留下記錄,問題是我只要同步又沒有要版本控制,一堆多媒體檔案改來改去弄出肥大的 git repo 還不能清,而且一樣某些時候會噴同步錯誤,要自訂的話設定起來又有點煩雜,懶得用,對於同步這件事也就繼續不了了之。 直到前一陣子 BitTorrent 推出 Sync,研究了一下又讓我對同步產生了興趣。 Sync 用一串叫 secret 的字串來控制目錄同步,然後把這串字 hash 之後丟到 tracker 上去比對方便遠端同步。這個 secret 字串可以自動產生,不放心的話也可以手動加工變長,各台機器裡面只要有目錄設成相同的 secret,彼此間就會自動同步。除了原本的 secret 之外,系統還會自動產生另一組對應的唯讀 secret,方便單向同步用,另外還可以手動產生限時的 secret,方便短時間分享時使用。因為剛開始還沒支援 FreeBSD,所以就一直觀望,直到正式支援的 Beta 版 (但是沒實作 FS…

lz4

[華語, cmn-Hant-TW] 傳說中很威的 lz4 壓縮演算法,特色是吃比較多記憶體、壓很快解壓更快、處理不能壓的檔案超快,整個就是很適合 zfs 使用,FreeBSD 在 2 月份也把 feature@lz4_compress 加進去了,拿來壓 root 也能開機 (gzip不行),整個就讓人很想試,拿比較閒的備份機出來惡搞,結果 lz4 + dedup 威力驚人直接把機器搞到爆掉,參數怎麼改都會炸,加了 RAM (從4G變6G) 之後才跑的比較順… 拿二個很大的 vmdk 檔共 78.83G 來測試,CPU 是 AMD Athlon X2 3600+ 1.9G 的老 CPU、6G DDR2-800 的 RAM 再接上三顆 1.5G 硬碟做…

PC-BSD, Rolling!

[華語, cmn-Hant-TW] 我對 Linux 的 Rolling Distribution 一向就有偏好,像是之前提到的 Linux Mint Debian 跟 Archlinux,在 FreeBSD 上我倒是不太在乎,反正跟 -STABLE 或是 -CURRENT 走就可以一直滾動到爽了,再搭配 ports 要編什麼就編什麼,要每天滾都不是問題。 不過還是有人在弄這塊的,畢竟一般使用者沒事不會重編整個系統 (好啦,有事的話大概也不會……) PC-BSD 在這篇跟這篇提到他們除了要弄到原廠 FreeBSD 改個 repo 就能變 PC-BSD 外,另外一個重點就是 rolling release,畢竟 PC-BSD 都是跟 -RELEASE 走為主,系統用的套件常常會被綁在很舊的 -RELEASE 上。能更方便的更新絕對是有很大的幫助。而且除了 -RELEASE 外還會出 -STABLE…

A10-5800K Trinity

[華語, cmn-Hant-TW] AMD 最近狀況不佳,買一顆來贊助一下! 其實是要幫家裡的電腦升級,有一台老K8不太夠力了,不過在正式工作前先讓他跑一下一些測試,解答一下一些問題。因為這次 Trinity APU 售價並沒有很貴,所以直接買 A10-5800K 再搭配華碩的 F2A85-M,話說就是在等這張主機板,不然其實更早就可以組。測試時用 HDD(160G) 跟 SSD(128G) 各一顆,還有 AMD 的 DDR3-1600 2 條共 8G,然後再加一台 DVD 機,很一般的搭配。 首先是功耗,在 Windows 7 下就跟一般看到測試的情況一樣,待機很省電,全速跑會衝很高,以上面的配備來講,待機可以到大約 38W,全速的時候破百,120W 130W 都看得到。不過這種到處都找得到的東西當然不是重點,我比較在乎 FreeBSD 下倒底吃電的情況如何,畢竟 GPU 的節能 FreeBSD 的支援程度非常不足,而 Trinity 的賣點又是 GPU,不禁讓人擔心起來。 測試用的是…

zfs snapshot 管理

[華語, cmn-Hant-TW] 目前 zfs 對我來說主要就是備份用,使用的方式大致上就是逐日備份,然後定期清掉舊的備份,試過一些工具不過都覺得不是很理想,所以就自己動手弄了,備份的方式不限定,只要把檔案塞進目錄即可,目前的話大致上是 windows 用 windows 的機制,mac 用 time machine,其他 linux 或 freebsd 用 rsync,對備份主機來說只要各別開適當的分享出去即可。備份跟清理備份的時間也可以錯開,我是習慣晚上11點左右打 snapshot 跟清舊備份,其他機器有一整天的時間可以丟資料到備份主機上去,對 snapshot 的管理,主要的需求是: 用日期當 snapshot 的名字,例如 backup@2012-07-30 可以分別針對年,月,日設定保存個數,例如30天內的每日備份,6個月內的每月保留一備份,3年內每年保留一備份。 年、月原則上優先保留該年或該月之第一天,如果當天剛好沒備份,就往次日找,直到找到有備份為止。 用 perl 寫了一個 snapshot.pl 來配合這樣的需求,使用方法也很簡單,比如說要處理 backup/pighead,那就 # ./snapshot.pl backup/pighead# ./snapshot.pl backup/pighead 即可,預設是保留32天內的逐日備份,12個月內每月保留一份,一年內保留一份,如果不想照預設的話,後面可以加參數 D-M-Y (日-月-年),這個數字包含當日/月/年,例如要保留三天內、一月內、二年內:…

FreeBSD ports svn

[華語, cmn-Hant-TW] 根據 portmgr 這篇的講法,ports 不久之後就要追隨 src 的腳步改成用 svn 了。 然後跟 src 的情況一樣原本 c(v)sup 的機制還是能用,只是直接用 svn 或許是比較方便的方式 (當然更簡單的就是用 portsnap 了,只是我不愛用…) 所以之後灌 freebsd 完要設定原始碼目錄就不用再改 supfile 那些東西了,這一切將會變得很簡單 # pkg_add -r subversion # rehash # svn co svn://svn.freebsd.org/ports/head /usr/ports# pkg_add -r subversion # rehash…

在 chromium 上面跑 linux flash plugin

[華語, cmn-Hant-TW] 因為 NB 送修,所以得弄台桌上型電腦來工作。這台電腦上面有出了點問題跑不起來的 KDE (之前沒在用就懶得修),整個重編找問題又要花很多時間,所以就先用 Xfce 代打,這個編起來比較快,而且這台更早之前也有在跑 Xfce ,工作環境那時候就設好了,不太需要重設。 第一次開啟的時候他問我要不要更新舊的設定檔,抱著緊張的心情按下確定,然後懷念的桌面就出現了,陰影跟透明的效果也還在! 不過圖示不見了要重新設定,還好不難設,然後之前瀏覽器預設還是 Konqueror,現在正在整個重編 KDE 當然也不能用,好在 Chromium 還能正常跑,就直接把預設改成這個。輸入法的話,原本的 gcin + 嘸蝦米雖然不夠美觀不過堪用就先將就用了,大致上可以正常工作,不過 chromium 不能跑 flash 的老問題依然存在,想說看看會不會很難解,不難的話這次就一併解決掉,結果還真的不難。 在 The FreeBSD Forums 看到這篇跟這篇的討論,看來直接用 nspluginwrapper (原來這東西已經真的可以用了啊,我太落伍了) 包一下 linux flash-plugin 即可,首先 linux 環境要先設好,包括 linux.ko  跟…

ssd 加持過的 zfsv28 dedup

[華語, cmn-Hant-TW] 結論先寫了,真的有比較快! 前面這篇提到被 DRAM 整到,過了好一陣子才解決。在一樣用 2G RAM 跑的情況下跟這篇硬體上差別也就只有多了顆 SSD,之前在這篇預期用 SSD 當 L2ARC 會變快,就想說來驗證一下倒底是會快多少。 SSD 是之前蠻紅的 EZLINK Seraphim MLC SSD 系列 60GB 那顆,控制器是 SF-1222,理論速度都是寫爽的所以就不管他了。 測試環境跟上次的差異就在這顆 60GB 的 SSD,切成 30G+16G+16G 三塊,前面的 30G 是開機根目錄,後面兩個則是拿來當 zpool 的 cache (L2ARC) 用,測試時只用其中一個就是。除了測有開 cache 跟沒開 cache 的情況外,還測了直接在…

Athlon 64 X2 3800+ 的 RAM 搭配

[華語, cmn-Hant-TW] 之前這篇提到的那個硬體環境,沒提到的 CPU 跟 RAM 分別是 Athlon 64 X2 3800+ 2.0G 的雙核心 CPU 以及 2 條創見的 DDR400 1G RAM,主要是拿來跑 FreeBSD 上面的一些有的沒有的東西為主。最近除了把主硬碟換成 SSD 外,就是從別台再拔一條 1G 的 DDR400 RAM 過來,在另一篇有提到有開 zfs dedup 的話記憶體是多多益善,所以雖然插 3 條會被降速到 ddr 333 (印象中要4條插滿才會被降頻,不知道為什麼我插三條也被降就是),理論上還是值得的。 結果插下去狀況就狂出來了,gcc,clang,java,chromium 幾乎都有在編譯過程中爛掉 (segmentation…